欢迎访问中国农村网农业科普传播子站 2023年10月2日
作者:王晓君 吴敬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据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预测,到2035年,我国粮食需求量将达到8.96亿吨。近年来,我国粮食进口持续增加,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粮食进口量为1.6亿吨,相当于我国粮食产量的24%。因此,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加快生物育种创新及产业化力度,培育战略性新兴生物产业,对于突破当前农业发展中的重大瓶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2022年5月10日,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提出要培育壮大生物经济支柱产业,推动生物农业产业发展,明确要在尊重科学、严格监管、依法依规、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推动生物育种等领域产业化应用。
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已经成为国际农业竞争的焦点和发展的制高点。随着全球农业生物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并迅速产业化,世界各国政府纷纷将农业生物技术纳入优先支持的技术领域。我国将生物育种列为未来需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的前沿领域。
目前,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创新快速发展并具备较好的国际比较优势,但同时我国也面临着农业生物技术基础研究原创力不足,前沿技术创新短板仍然突出,重大新品种创新能力亟待提升,生物育种创新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我国转基因育种形成了自主基因、自主技术、自主品种的创新格局,转基因品种遗传转化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亟待加快商业化步伐。
我国农业生物基因编辑应用研究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基因编辑底盘核心技术不足,CRISPR技术及原始核心专利均为美国等少数国家所拥有。世界生物育种已进入智能设计4.0时代,我国亟待加强IT(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BT(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等生物技术)融合,加快生物育种大数据智能化收集,攻关智能设计算法和模型,实现数字化设计和智造突破。
科学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中长期战略选择。2021年,我国粮食实现了十八连丰,粮食安全总体有保障,但结构性矛盾突出,饲料粮缺口扩大。2021年我国大豆进口9652万吨,对外依存度85.5%,玉米进口2835万吨,对外依存度9.39%,玉米进口创历史新高。
我国粮食发展受资源禀赋刚性约束,特别是耕地及水资源短缺严重,玉米、大豆通过扩面积提产量潜力有限,未来增产主要靠单产提升,我国玉米、大豆单产水平不足美国60%,且近十年来,玉米、大豆单产年均增长率(1.0%、0.65%)不及全球(1.6%、2.1%)及美国(2.11%、2.30%)平均水平,单产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持续拉大。同时,玉米大豆生产人工和土地成本不断推高。转基因技术商业化20多年来,在全球作物增产、节本增效、增加社会福利等领域取得巨大收益,被认为是世界粮食安全解决方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育种产业化也将是未来提高我国饲料粮保供能力的重要战略选择。
截至目前,农业农村部已分批批准了3个耐除草剂转基因大豆和11个抗虫耐除草剂转基因玉米生产应用安全证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大北农、杭州瑞丰、隆平生物、先正达正成为生物育种产业化的领衔研发方阵,我国生物农业产业队伍正在不断壮大,生物育种产业化市场条件和政策条件逐步成熟,发展生物育种迫在眉睫,事关种业科技自立自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