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首页  >  科学家声音

刘耀光院士:转基因作物不能等到所有人都接受才批准生产

2018-08-15 来源:澎湃新闻网 作者:

  “(转基因作物)还是应该走到市场,由公众在市场上决定。”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耀光在7月11日北京举行的“农作物生物育种产业化高层研讨会2018”会议间隙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如果要等所有公众都接受了才批准生产的话,永远等不到那一天。”

  转基因是指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某个生物的优良基因人工分离后导入另一个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改善生物的原有性状或赋予其新的优良性状。

  刘耀光院士是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院长,2008年刘耀光带领的课题组在《美国科学院报》上发表论文,阐明了水稻籼粳杂种雄性不育及其亲和性的分子基础,是国际上首次发表有关植物杂种雄性不育分子机制的论文。

  中国是农业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人多地少水缺、水旱灾害频繁,病虫害发生率高。因此破解农业现代化发展瓶颈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目前中国通过生物技术研究已经获得多种具有重要农业形状的转基因作物,如抗虫水稻、植酸酶玉米、耐除草剂大豆等等。

  在政策层面,中国农业农村部科教司转基因生物安全与知识产权处副处长何晓丹表示,中国对转基因生物技术的监管是技术先行,管理政策伴随并回应技术的发展。2007年至今,对转基因工作系统部署的议题7次被写入中央1号文件。

  “中国在转基因发展战略上的思路是一贯的——在研究上大胆,在推广上谨慎。”何晓丹说。

  中国对转基因作物的研究试验采取安全评价制度,要求从实验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放到生产性试验,只有在每个阶段都没有出现问题才能获得安全证书。目前中国在转基因棉花和木瓜上的应用率均已达到90%以上。Bt抗虫水稻和植酸酶玉米也已完成实验阶段并获得安全证书,但这些农作物走出试验田却举步维艰。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耀光向澎湃新闻表示,虽然有了安全证书,但接下来的品种审定环节却对转基因作物大门紧闭。由于水稻和玉米是大作物,必须通过品种审定,有了品种权才能推广,但中国的品种审定只限于非转基因品种。所以即便是已经拿到安全证书的转基因作物品种,也只能继续呆在试验田里。

  同样在欧洲,由于政府谨慎的推广态度,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在2017年停止了转基因玉米的种植,原因是法律规定饲料加工厂必须使用非转基因玉米。

  目前,转基因作物因有抗寒、抗旱、抗虫等能力而被粮食缺乏的国家所推崇,但也有公众对转基因食物的安全性表示担忧,因此各国对转基因食品并没有统一的监管原则。从全球范围看,转基因作物的安全监管主要基于科学原则或预防原则。

  美国转基因食品监管遵循的是科学原则和实质等同原则,将转基因农产品纳入现有法律框架之下进行管理。其中科学原则是指,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利用国家通行的科学技术手段研究、分析和评价转基因生物可能造成的潜在风险,确定其安全等级和监控措施。实质等同原则是指将转基因食品与非转基因为食品进行比较,在营养成分、毒性、过敏性等方面没有差异的,就认为两者具有实质等同性,不存在安全问题。

  欧盟对待转基因产品采用的则是预防原则,即对于一些潜在的威胁或不可逆的伤害,即使缺乏充分的科学证据,也应采取有效措施来预防。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许智宏院士表示,转基因食品并不是解决食品安全的唯一途径,只是一种途径。

  “大家对待新事物的态度应当建立在科学的基础和理性的讨论之上。”许智宏院士说。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

相关推荐